上周末股票配资博客,我约了三位闺蜜来家里小坐。
阳光正好,我们捧着茶杯闲聊,孩子们则在客厅另一角散开,人手一个电子设备,低头沉浸在各自的小世界里。
“哎,你家小雅最近都在家干什么呢?”我随口问对面的莉莉。
莉莉无奈地撇撇嘴:“抱着平板刷短视频呗,一刷就是半天。拿走就喊无聊,说没意思。”
旁边的梅子立刻接话:“一模一样!我家贝贝也是,放假就喊无聊,缠着要手机打游戏。买了绘本、拼图,玩不了十分钟就丢一边。”
“是啊,”晓云叹气,“我们家轩轩也是,玩具堆成山了,可就是提不起劲儿,要么发呆,要么就吵着要看动画片。感觉现在的孩子玩都不会玩了,就指着电子产品续命。”
送走朋友后,我看着客厅里仍举着平板的儿子,心里像压了块石头。
回想我们小时候,没有这么多高科技,却很少觉得无聊:缝沙包、画小人书、给布娃娃做衣服…… 那些“瞎捣鼓”的时光,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,更悄悄埋下了创造力的种子。
直到最近在网上看到“输出型爱好”这个词,我才猛然醒悟问题的症结:
现在的孩子,生活里除了繁重的课业,就只剩被动消费的电子产品——这两者本质上都是 “输入”。
被动输入像吃零食,解得了一时之馋,却填不饱心灵的空,反而越吃越慌;
主动创造则如亲手烹一餐,过程虽有挑战,但那份投入和“沉浸心流”的幸福感,才是滋养心灵的养料。
所以,对普通家庭来说,教育里最划算的投资,莫过于培养孩子的输出型爱好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
孩子放学回家时,你问他今天上课老师讲的内容都听懂了吗?孩子信心满满地朝你点点头,可等他开始做作业时,却又抓耳挠腮,一问三不知了。
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,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。
最基础也是最常讲的被动学习就是听讲,但它的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,两周后,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仅剩5%左右。
而最“高级”的学习方式则是“教别人”,这样一来,能记住90%以上的学习内容。
与其让孩子被动接受,不如教孩子主动创造:
记得有一回,我和儿子在逛街,有人塞给他一张绘画班的宣传单,儿子拽着我就往人家的画室里走,大喊着:
“妈妈我要学这个!我最喜欢画画了!”
报名的那天,他抱着新画板,指尖一遍遍摩挲颜料管上的卡通图案,眼睛里满是期待。
第一节课回来,他举着歪歪扭扭的小太阳冲进家门,说:“老师夸我配色好看!”
可到了第三天放学,他的画纸却空白大半,儿子噘着嘴抱怨刀:“线条总画不直,一点都不好玩。”
到了第二个星期,该上课了,他却还赖在被窝里不肯动:“我不想去了,画画好累。”
我发现,很多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,症结往往就藏在热情冷却的拐点上。
这个时候,他们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加油,也不是反复的苛责,而是有人看见并认可自己的付出和努力。
而输出,正好能够帮助孩子获得反馈,迎难而上。
曾几何时,我们总以为培养出能上清华、北大的孩子,才算得上成功。
可实际上,发掘孩子的兴趣,培养孩子独一无二的竞争力,何尝不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智慧呢?
教育专家李玫瑾曾在演讲中提到,自己的女儿是个学渣,满分120分的数学,女儿只考了15分。
她并没有因此打骂女儿,逼她恶补数学。
相反,李玫瑾决定换个思路养育女儿,带她出去旅游,鼓励女儿学音乐,发掘她的艺术特长……
就这样,李玫瑾教授发现女儿在音乐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天赋。
她便重点培养女儿这方面的能力,让女儿上了一所艺术类院校,如今,女儿成了一名音乐老师。
就像作家九边老师说的:
将来的社会,倾向自由职业,爱好变副业的可能性越大,人生的地盘就越稳。
培养一项甚至多项输出型爱好,就是在为孩子的人生托底。
我曾在后台看到过这样一则求助:
“虎妈你好,我女儿上初中后就开始摆烂,每天在房间里玩游戏,拿快递都不肯下楼,张口闭口就是‘没意思’、‘不想活了’,感觉这孩子已经彻底废了……”
但在我看来,很多孩子不是懒,而是能量槽彻底空了。
就像快要没电的手机,只能选择“省电模式”——沉迷即时快感的游戏或短视频,回避任何需要意志力启动的事。
而想要帮助孩子恢复能量,输出型爱好就是一个很好的“充电桩”。
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卡梅隆·安德森,曾召集二百多名学生进行过一项小组实验。
首先,他让每个成员都参与了科学测验,以确定他们的真实智力水平。接着,又让学生们根据测验中的表现,进行了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。
结果表明,越是自信的人,得到的评价就越好。
即使他们在活动中实际贡献度很低,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。
而那些唯唯诺诺、自卑胆怯的成员,就算付出了再多,也很容易被大家忽视和否定。
这一实验再次应证了心理学家卡耐基的名言:“相信自己,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。”
然而,自信从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勇气。
很多时候,自信源自于孩子第一次自己系好鞋带时的雀跃,第一次讲完故事被鼓掌时的发烫脸颊,第一次修好玩具时悄悄挺直的腰板……
正是这些细碎的成就感,慢慢堆成了孩子自信的山。
结尾:
戴尔·卡耐基曾说:“人人都应有一种深厚的兴趣或嗜好,以丰富心灵,为生活添加滋味。”
输出型爱好正是这样的存在,它就像一颗会生长的种子,埋在孩子的生命里。
让孩子在一次次表达、创造、实践中,把知识内化成能力,让灵感凝结成成果,照亮孩子探索世界的路,也温暖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。
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明白:
人生的精彩从不是被动等待,而是主动创造。
点个赞吧,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养成输出型爱好,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联丰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